


大江奔涌三十年,總有些星光值得凝望。當我們將泛黃的老照片鋪展在時間的坐標系上,九十年代的甌江畔燈火便穿透歲月,照見中國泵業的一段激蕩征程。
這些浸著機油味與汗水漬的影像,既是對奮斗歲月的致敬,更是向未來高峰進發的路標。我們循著這些凝固的瞬間溯流而上,為大家慢慢解讀這段獨屬于凱泉的歲月征程……
泛黃的老照片上,1992年的盛夏日光正穿透甌北鎮廠房的天窗,在年輕工匠的脊梁烙下一片光痕——彼時林凱文先生所打造的“永嘉甌北水泵廠”仍困囿于中國民營泵閥企業的草莽時代,那些在鐵錘與機床的撞擊聲中晝夜不歇的,除了工人們的汗水,還混雜著他對掙脫仿制枷鎖的灼熱渴望.......
第1期
甌江火種照初心
時間倒回1987年。當費孝通在溫州考察“小商品大市場”模式時,21歲的林凱文正將銅片夾進音樂賀卡,每張凈賺幾毛錢。憑借著永嘉商人特有的敏銳,他依靠這次創業掙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,同時也確立了“以正立身”的經營理念:寧可少賺錢,也要保證產品質量。
兩年后,他帶著甌北小廠的水泵樣本,北上沈陽機電市場,簽下了第一筆訂單。彼時的“中國泵閥之鄉”還停留在仿制蘇聯產品的階段,但林凱文已看到了實體制造的機遇。1990年,他在甌北鎮掛出“永嘉甌北水泵廠”鐵牌,完成了從游商到實業家的蛻變,同時也嗅出了更深的商機。
1992年的溫州甌北鎮,中國民營經濟的毛細血管里正涌動著原始躁動。當多數同行沉迷于蘇聯水泵仿制的快錢游戲時,26歲的林凱文在自家廠房里點燃了第一簇技術革新的火把。
他帶著技術人員多次奔赴水泵科研單位,不斷提升產品技術質量,將“符合國標”四個字烙進企業基因。當溫州同行深陷價格戰泥潭時,凱泉泵以超越國標的品質撕開市場裂縫:1993年斬獲浙江省新產品認證,次年銷售額突破千萬。
“仿制或許能贏一時,但只有不斷創新,把技術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,產品才能行得正、走得遠?!?/span>林凱文表示。正是這種近乎偏執的技術追求,讓凱泉在溫州群雄混戰中突圍,四年間銷售額從百萬級躍升至千萬級。